D A R K T R U T H

在進入主題之前,先用一個近期的真實案例,來呼應並複習一下,上集中的諸多內容及要點。一位在新竹開房仲公司的老友,在2024年11月份時緊急向我求救,說有位老客戶急需一筆數千萬元的短期融資,原因是央行在2024年9月19日祭出了新的打房政策,第二戶限貸5成、第三戶(或豪宅)限貸3成。這位房仲老友的客戶是聯發科主管的有錢竹科太太,她在2020~2021年間,買了多間預售屋,最近都擠在一起交屋了;都是買在竹科台積電的附近,當初預售時一坪30幾萬,現在已經漲到一坪60幾萬了。但因為竹科太太買了太多間,被限貸3成,一時之間補不出那麼多現金來交屋。若是違約交不了屋,不僅要照合約賠建商15%的違約金,連這幾年double的房價漲幅也沒有了。所以急找上我這位房仲老闆好友,請他幫忙找能救急的銀行外管道。這位房仲老闆(有關他的故事,請見【創業的故事:包養網站】一文) 自然找上了我,熱心助人的我很快幫他聯繫上熟識的金主(詳見【暗黑生財術-放款】一文),在短短的2~3天內,就馬上設定好並撥款,讓竹科太太全都得以順利交屋了。

這樣的案例,在最近的幾年絕對不是特例。竹科這類地區,生殖和投資的執念無比強烈,扣繳憑單不是滋養家庭的獎狀,而是能翹起銀行槓桿的籌碼基礎;菁英的FOMO競爭及比較社交的必須虛榮,成了支撐竹北房價的一磚一瓦,驗DNA診所…啊不!離題了,沒事沒事!以開頭的案例來說,即使扣掉45%的房地合一稅,以及銀行及民間利息的成本,這3~4年的房價資本利得,仍然會比聯發科主管的薪資所得,還要高出不少。這完全驗證了上一集所說的:越往金字塔的前10%,勞務所得和資本所得的分配,往往不是兩極對立,而是贏者通吃(例如純收租的地主,往往在勞務所得的底層,因為他們不必工作;而中下階層的勞動者,往往在資本所得的底層,因為他們幾乎完全沒有資本所得。)一直要到金字塔前1%到0.1%的層級,資本所得才會再次甩開勞務所得的比例,成為那猶如歐洲舊世界美好年代的Old Money,這也是那群FOMO竹科人,在潛意識中的終極應許之地。

哈佛大學與多倫多大學的研究發現,「空中憤怒」(air rage)的事件正大幅增加。也就是說,人們在三萬英呎的高空上,變得異常憤怒。在研究了一百多萬次航班與四千起空中憤怒案例後發現,當飛機上設有頭等艙時,經濟艙的乘客勃然大怒的機率會高出四倍;而如果經濟艙的乘客登機時必須經過頭等艙,這個數字會驟升至八倍。所以,讓我們誠實一點,人們確實在乎自己的各種階層地位。每個人、每一天,都被這個資訊過度發達的「比較社交」社會,提醒自己的地位在哪裡。那些尷尬地走過頭等艙的平民,恨不得發起一次飛行中途的法國大革命,讓那些頭等艙菁英在斷頭台前排排站好。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,singing the song of angry men?

大約250萬年前,我們正式擺脫「猿人」的考古分類,成為「全直立智人」以來,一直都是處於「匱乏」的環境,對食物的匱乏、對物質的匱乏、對資訊的匱乏…。一直到1733年,織布機的問世,再到1850年的全面工業化革命,人們正式從匱乏的環境,開始轉變成豐富的環境;但是匱乏了250萬年的我們,似乎還沒有適應,這豐饒的100年。在基因的本能上,我們仍然處於隨時匱乏,並隨時渴望「更多」的原始設定,心理學先驅馬斯洛形容:人類具有「不知足的天賦」,也就是永遠無法滿足的動物。這樣的天賦,導致了現代人在各個豐盛的領域,仍然不停地渴望更多。然而,匱乏的大腦在現代富足的世界中,經常對我們不利;外在的力量,正在利用它以促成我們許多適得其反的過度追求行為。

1835年出版的法國小說《高老頭》(Le Père Goriot),其知名程度不亞於英吉利海峽對面的《理性與感性》,而與它們同時期的世界巨作,以及我們寫過的《阿特拉斯聳聳肩》,全都有著一個共同點,那就是書中的所有人物,都是不折不扣的「繼承者」,在被稱為「美好年代」(Belle Époque)的19世紀歐洲,所交織出的愛恨情仇故事。這些經典著作的時空背景設定,皆非憑空杜撰,而是這些偉大作者們所處的世界真實樣貌:如果沒有祖上傳承下來的資產(當時主要是農地),那你是沒有辦法「生活」的,更遑論有時間、精力、知識、感知…,去讓這些作者有故事可寫。絕大多數的人(農民)有的只是「生存」,同樣處於美好年代的他們,其實很大程度只被視為,跟牛差不多的耕作畜牲。而大西洋的另一側,美國建國者之一的湯瑪士傑弗遜,從父親和岳父手中繼承了六百多位奴隸的同時,參與了「人皆生而平等」的《獨立宣言》起草。

高老頭原本是一位製麵工人,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時期,靠著製麵與麵粉交易致富。身為單親爸爸的他,豁盡一切替兩個女兒在巴黎的上流社會覓得如意郎君。不料女兒在榨乾父親所有財富後,居然以父親為恥,避不見面,自顧享受飛上枝頭的生活。高老頭孤苦無依、窮途潦倒,住在破舊的出租公寓時,遇見了男主角拉斯蒂涅,當時他是高老頭其中一位女兒的情夫(對!沒錯!想起《暗黑真相網》說過的哪些內容呢?)這位落魄年輕貴族剛從外地來巴黎攻讀法律,不甘於貧窮且充滿企圖心的拉斯蒂涅,利用一位遠房親戚的關係,周旋於上流社會的社交場所,設法與貴族、資本家、金融鉅子們觥籌交錯。很快地,他發現這個完全被金錢腐化的社會既自私又虛假,在獨自一人參加完高老頭的喪禮後,他決心要征服這個紙醉金迷的首都。

「政治正確」這個詞,首次出現於1970年代,而且是美國新左派女性主義所發明的詞。那是女性開始大規模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代,所開出的第一槍。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,離婚從原本被視為極度禁忌的特例,在短短的不到一個世代後,再也不低於43%(歐美先進國家)。當時趁女性主義的異軍崛起,而熱銷一時的女權著作是《The Female Eunuch》(譯:女太監),書中將男人描繪成刻薄的模樣、自私而無同情心的惡霸、裝出各種男子氣概、實則憎恨女人、只想壓制女人使其服從。作者Germaine Greer 宣揚,女人不應該把自己「當作女人」。她極力鼓吹,男女之間唯一的小差異,就是48個染色體的一個而已。她以農場動物作比擬,說女性因被「閹割」而變得溫順,但這種為了口感而犧牲香氣的傳統,必須被改變。她主張女人應該跟男人一樣強悍而有主見,能跟他們按照男人的方式競爭。她認為母親們被迫「無聊地」待在家裡,跟她們哭鬧的孩子們綁在一起。女性必須獲得解放,外出工作以實現自我。

但這馬上產生了一種悖論:為什麼一個媽媽照顧自己的孩子要被認為是貶損其地位,但讓另一個女人(保母)來做就不是貶損呢?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研究顯示,英國的兒童照顧成本是全球最高的,花掉了家庭收支的1/3。而其他的大多數國家,女性的平均收入,更是不足以負擔,2個以上的兒童照顧成本。但從那時至今,女性(女權)主義仍然頭也不回地一飛沖天。然而,不光是女權,半個世紀以來,種族、性別認同、菁英主義、資本主義、氣候變遷、核能…,都成了政治正確的針對議題。

先來回答一個讀者來信的問題,也算有跟本文的主題扯得上關係:在社會上可以算得上人生勝利組的醫師,苦惱於自己的漂亮千金女兒,跟詐騙刺青89在一起;然後那位詐騙89,騙了一堆人之後神隱,結果身為女友的醫師千金,還高調地幫男友說話、辯解、善後。無奈的醫師發出感嘆:「富養女兒也沒有用?怎麼防止女兒跟詐騙89交往吵著要結婚?」這個殘酷的問題,最客觀主義的回答就是:設定期限,最後通牒。如果還是無可救藥戀愛腦,就宣告放棄,把希望跟資源,擺在其他兒子(或女兒)身上。如果沒有其他小孩了,就趕緊再生一個!套句風水大師林正英的台詞:「這個穴沒用了!」在最高檔的人肉市場,沒抽煙、沒刺青、沒生過,這三項條件,會成為標配的原因也基於此,因為一旦被89污染過的女人,往往這三項至少有一,而頂級的有錢人才不想玩被89內射過的穴。

為什麼是醫師娘呢?這點我們等到下集再來揭曉,上集先來點文學饗宴和知識科普。《阿特拉斯聳聳肩》的中文譯本,共分為三集,加起來將近1,500頁、120萬字。市面上一般厚度的書大約是6~8萬字,可見此書「巨」作之規模。這本在1957年完成的巨作,在西方世界中,影響和傳播的規模僅次於聖經,更是以美國為首的近代先進國家,主要的思想核心價值來源。直到2009年才有了中文版的問世,資本主義都不知道跑幾輪去了。但神聖的真理,並不會因為隔了將近70年再去檢視,而有任何的違和。不論身在哪一個時代的人,都是依照內心最純粹的哲學價值觀,去對這個世界的現實進行再創造。

如同《暗黑真相網》已經著墨許多的觀點一樣,每個時代都有著各種政治正確的思想、主義、價值觀,在影響、操控,甚至是奴役當代的人們。《阿特拉斯聳聳肩》一書,與1950年代的美國,在利他主義的主流氛圍下,大膽提出了利己主義的思想。這點從美國現在由川普主導的國家政策中,展露無遺。沒有什麼大愛、大我、大家庭,你想要獲得我的保護,就是付錢!所有的利他,都是在優先滿足利己後,才順其自然而達到的效果(或者應該說買賣)這樣的思維,與東方的儒家思想,千百年來都是背道而馳的。蘭德(《阿特拉斯聳聳肩》的作者)提出,如果有哪一種道德膽敢勸你們,從對快樂的放棄裡尋找快樂,那它才是一種對生命的無禮否定。當然前述句子中的「快樂」一詞,還可以替換成其他詞語;但一樣的是,它宣揚你應該放棄優先利己的想法,轉而向利他主義(或不管它在不同的文化裡叫什麼?)靠攏。

相信每個人這一生當中,一定都多多少少有過這種感覺:「這些薪水太高的白癡,一定是被請來盡可能浪費越多納稅人的錢越好。」

有跟公務體系打過交道的人,這種感覺一定更為深刻。而不光是公務體系如此,在絕大多數的領域,都廣泛地出現這種現象,也就是「不適任者佔高位」的現象。60年前問世,和「墨菲定律」齊名的彼得原理,主要闡述在人類社會中,表現傑出的人才,終將被升遷到,一個他的能力再也勝任不了的「不適任等級」。

這個世界上,絕大多數領域的絕大多數成功,其實都是獨立個案的「倖存者偏差」。也因此,世人最愛聽的那些,成功者所分享的獨門成功之道,就好比要樂透得主對你說:「嘿!聽我的,買這個號碼準沒錯!」這個看似暗黑的觀點,其實就是絕大多數世人,最欠缺也最需要的「層邏輯」。

所謂的「底層邏輯」,並不是指社會底層的那些窮人、邊緣人、8+9的思考邏輯,而是人們面對世間萬物,應該第一層去檢視的思考邏輯。

隨著FB、IG、TikTok、Twitter(現在已改為X)......等網路社交平台,大量佔據了現代人的生活日常,一群為了拍影片而拍影片的「底層網紅」也就油然而生。

隨便舉個例子:

一路走來,《暗黑真相網》陸續提出了很多,和大多數社會輿論或是群眾認知,都大不相同的觀點。例如:「現代人一輩子所能達成的總成就,70%取決於你的父母是誰、25%取決於機運、5%取決於努力。」無奈,當今社會的絕大多數人,在絕大多數領域,都還是喜歡「政治正確但實務錯誤」的價值觀。不過,也正因為如此,《暗黑真相網》才有了存在的原因及價值。今天我們就再來看一個,這些「偏激價值觀」所印證的真實故事。

紅色賭盤》一書,講述的是一位,曾經擔任前中國最高領導人溫家寶家族看門狗角色,從出生、求學、工作......,到位極人臣,再到溫家寶失勢後,一夕變天的真實故事。而這種由前朝重臣變節後所爆料出來的東西,往往最為真實、精彩、好看。當然,有的時候這種前朝重臣的爆料,也不一定是「真正的真相」,而是有其特殊的商業或政治目的。

付費訂閱方案

近期熱門文章

文章分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