歌功頌德的跟風老調就不用了,既然叫《暗黑真相網》,當然就是要從稍稍不一樣的角度(或是如前一篇所說的:更多元、立體的思考模型)來看待這個案例議題。
輝達一共有三位創辦人,除了家喻戶曉的黃仁勳外,另兩位分別是Curtis Priem和Chris Malachowsky。桃園三結義發生於一家丹尼餐廳(Denny's),當時任職於LSI技術服務公司的黃仁勳,被他負責服務的客戶昇陽電腦這兩位工程師Curtis和Chris找去,參與他倆的創業計劃。最一開始,三人各出了200美元,各佔公司1/3的股份。三十年後,黃仁勳回想起那場在丹尼餐廳的投名狀,他說:「成功通常和幸運脫不了關係,而我的幸運就是遇到他們。」他們之所以找黃仁勳作為三劍客的最後一員,除了《暗黑真相網》再三著墨的「機運」外,則是他們覺得Jensen(黃仁勳)有一種「用人人都能理解的方式解釋複雜概念」的能力,所以「Jensen,你當執行長,好齁?就這麼說定了。」
前一篇文章【地球暖化與減碳的類宗教迷思】中,算是示範了普通常識的普通應用。無奈,在當今這個資訊發達且爆炸的時代,要求人們具備普通常識(並加以運用在日常生活中),卻好像要求一隻猴子會算微積分一樣的苛求。人們的思考模型及模式,並沒有因為知識及資訊的擴散,而形塑的更全面或立體;反而越來越容易遭受誤導而盲從,進而導致「人生整體快樂值」不僅沒有隨著科技文明的進步而提升,甚至每況愈下。那麼,也就是時候來複習一下,那些最基本的普通常識了。
關於常識
◎首先要掌握的是基本的數學,除了複利原理之外,一個非常有用且重要的思維模型是排列組合原理(機率與統計),在台灣這是高中二年級會學習的知識。也就是《暗黑真相網》最愛提的「期望值」原理,對絕大多數人來說,光是能好好理解並應用這個思維模型,應該就足以躋身全體社會的前50~30%了。
綜合諸多領域的數據,台灣在今後( 2025年)的30年間,將迎來確定且明顯的「大繼承時代」;新世代的人口確實會減少,但他們所能繼承的資產,不論是絕對的數額,還是相對的購買力,都將是過往任何一個世代,所無法想像的豐足。
老人國
2025年是台灣的「超高齡元年」,根據聯合國WHO的定義,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超過7%,稱為「高齡化社會」,超過14%則為「高齡社會」,超過20%便是「超高齡社會」。台灣在2018年進入了高齡社會,更在2025年進入了超高齡社會。也就是說,現在台灣每5個人,就有一個是65歲以上的老人。
在【資本主義循環的暗黑真相1】及【資本主義循環的暗黑真相2】中,相信應該解答了許多讀者,對於所處時代及經濟體中,自己的相對位置和選擇。這一篇則是要來研究一些,同屬於那個舊世界「美好年代」的傳世智慧,套用在今日廿一世紀的資訊時代,有什麼驚人的毫無違和之處?不知是否您也和我一樣察覺到,許多不同世代的智慧箴言,說的其實都是同樣的東西;只可惜所有時代的愚者總是占了壓倒性的大多數。從大約五千到七千多年前,人類從狩獵採集時代,正式進入定點定居的農業群聚時代;加上文字的書寫記錄啟用,包含你我的近代祖先在內的絕大多數人,都逐漸成為了,被這個時代大環境與原生家庭,或甚至是一層層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所綁架,進而失去自由的清爽感的人。
以「都市化」這個時代趨勢來說,人們用健康和快樂,去交換了便利和舒適。雖然和70%以上人口都不住在都市的一、兩百年前相比,我們的平均壽命增長了一倍左右;科技發展也讓今日的平民(甚至貧民)都能稀鬆平常地享有,一、兩個世紀前,王室或貴族才可能擁有的物質水準。但就美國哈佛大學的分析,現今人們的「生命品質」卻呈現不增反減的趨勢。在高達84%人口都擠在都市的現今(以美國為例),民眾焦慮的比例多了21%,憂心的比例更多了39%。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David Levari提出了所謂「舒適潛變」(confort creep)現象,指出每一次的科技進步,都使我們的舒適圈縮小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,30年前人們出門就是出門了,不會有什焦慮;但30年後的今日,人們如果出門忘了帶智慧型手機,將會像少帶了身體某個器官一樣而焦慮不堪。也因為如此,人們甘願成為被科技操控(甚至可說奴役)的俘擄,想想都市房產、品牌迷思、比較社交...等《暗黑真相網》都著墨過的領域,是不是都是這樣的現象?
這篇文章要說明兩個極其重要卻又很激進的觀念:第一、成功是隨機而不可預測的,而且成功的隨機程度遠超過我們的想像。第二、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,都可以採取各種不同的具體行動,來使隨機性有利於自己。承認隨機的力量,並不會讓我們變得軟弱,而是正好相反。長久以來,人們習慣將成就歸功於遠見、才華、策略、計畫、分析,以及最常見的:聰明及努力,但其實有没有可能,絕大多數(遠超乎人們想像的多數)的成就,都只是隨機性、機缘巧合和運氣的某個混沌函數?這個問题的答案是:「YES」。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:我們該怎麼面對及因應這個事實?
我們在【世上絕大多數的偉大成就,其實都是隨機的結果】一文中,解釋了固定系統和隨機系統的分別,在固定系統中,成功的關鍵確實取決於努力(一萬個小時的練習);所以我們這一篇文,就專注在絕大多數人所處的隨機系統,因為那才是真實世界的真實樣貌。最簡單辨別這兩者的方式,就是看該成功者是否有辦法反覆再創造類似的成就。大谷翔平、鈴木一朗、費德勒、馬友友有辦法(因為他們都處於固定系統的領域),John Paulson(成功預測次級房貸風暴,而提前放空大賺一票的基金經理人)卻没辦法,他在聲名大噪的那一役之後,表現就一直不理想,甚至出現一年虧掉投資人52.5%的慘劇。而這種「没有辦法再次複製成功」的案例,相信您仔細一想,一定可以想到很多。
在人類歷史的篇幅中,資本主義的興起,只能解釋成物種演進上的一個隨機事件;無奈人類的壽命,遠短於這個隨機事件的存續週期,所以你我還是只能如夏天傍晚時,田邊的小飛蚊般,努力在僅僅數天的生命中,找到自己的生存(及繁衍)之道。目前比較大的學界共識,資本主義大約是誕生於十六世紀的荷蘭,然後於十七世紀活躍於歐洲,十八世紀傳到美洲,十九世紀則已偏布全世界。而若你深入研究,就會發現資本主義的征服過程,一點也不光彩,幾乎是立基於剝奪不同膚色族群的土地或努力。然而,在資本主義存續的五百多年來,資本的定義及形式,也產生了許多質量的變化,且讓我們一一道來。
在資本主義的初期(前300年),最重要、最大宗、流動性最高的資本,不是黄金也不是土地,而是奴隸。有了奴隸才有生產力,有生產力之後才有資本主義世界的一切,也才有了人類的豐富文明及進步。如果我們細數這些歷史,就會發現歐洲舊世界的資本主義,全然建立在全球殖民地的爭奪及搶佔。美國從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獨立後,一直到國力超越舊主人,成為世界霸主的過程,也立足於兩項強而有力的本錢:剝削黑奴的勞動力以及搶佔印第安人的土地。不過話說回來,我們華人也好不到哪裡去。所到之處也是把原住民趕到山上去,然後佔據土地、開墾農用、壯大己族。
在進入主題之前,先用一個近期的真實案例,來呼應並複習一下,上集中的諸多內容及要點。一位在新竹開房仲公司的老友,在2024年11月份時緊急向我求救,說有位老客戶急需一筆數千萬元的短期融資,原因是央行在2024年9月19日祭出了新的打房政策,第二戶限貸5成、第三戶(或豪宅)限貸3成。這位房仲老友的客戶是聯發科主管的有錢竹科太太,她在2020~2021年間,買了多間預售屋,最近都擠在一起交屋了;都是買在竹科台積電的附近,當初預售時一坪30幾萬,現在已經漲到一坪60幾萬了。但因為竹科太太買了太多間,被限貸3成,一時之間補不出那麼多現金來交屋。若是違約交不了屋,不僅要照合約賠建商15%的違約金,連這幾年double的房價漲幅也沒有了。所以急找上我這位房仲老闆好友,請他幫忙找能救急的銀行外管道。這位房仲老闆(有關他的故事,請見【創業的故事:包養網站】一文)自然找上了我,熱心助人的我很快幫他聯繫上熟識的金主(詳見【暗黑生財術-放款】一文),在短短的2~3天內,就馬上設定好並撥款,讓竹科太太全都得以順利交屋了。
這樣的案例,在最近的幾年絕對不是特例。竹科這類地區,生殖和投資的執念無比強烈,扣繳憑單不是滋養家庭的獎狀,而是能翹起銀行槓桿的籌碼基礎;菁英的FOMO競爭及比較社交的必須虛榮,成了支撐竹北房價的一磚一瓦,驗DNA診所…啊不!離題了,沒事沒事!以開頭的案例來說,即使扣掉45%的房地合一稅,以及銀行及民間利息的成本,這3~4年的房價資本利得,仍然會比聯發科主管的薪資所得,還要高出不少。這完全驗證了上一集所說的:越往金字塔的前10%,勞務所得和資本所得的分配,往往不是兩極對立,而是贏者通吃(例如純收租的地主,往往在勞務所得的底層,因為他們不必工作;而中下階層的勞動者,往往在資本所得的底層,因為他們幾乎完全沒有資本所得。)一直要到金字塔前1%~0.1%的層級,資本所得才會再次甩開勞務所得的比例,成為那猶如歐洲舊世界美好年代的Old Money,這也是那群FOMO竹科人,在潛意識中的終極應許之地。
哈佛大學與多倫多大學的研究發現,「空中憤怒」(air rage)的事件正大幅增加。也就是說,人們在三萬英呎的高空上,變得異常憤怒。在研究了一百多萬次航班與四千起空中憤怒案例後發現,當飛機上設有頭等艙時,經濟艙的乘客勃然大怒的機率會高出四倍;而如果經濟艙的乘客登機時必須經過頭等艙,這個數字會驟升至八倍。所以,讓我們誠實一點,人們確實在乎自己的各種階層地位。每個人、每一天,都被這個資訊過度發達的「比較社交」社會,提醒自己的地位在哪裡。那些尷尬地走過頭等艙的平民,恨不得發起一次飛行中途的法國大革命,讓那些頭等艙菁英在斷頭台前排排站好。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,singing the song of angry men?
大約250萬年前,我們正式擺脫「猿人」的考古分類,成為「全直立智人」以來,一直都是處於「匱乏」的環境,對食物的匱乏、對物質的匱乏、對資訊的匱乏…。一直到1733年,織布機的問世,再到1850年的全面工業化革命,人們正式從匱乏的環境,開始轉變成豐富的環境;但是匱乏了250萬年的我們,似乎還沒有適應,這豐饒的100年。在基因的本能上,我們仍然處於隨時匱乏,並隨時渴望「更多」的原始設定,心理學先驅馬斯洛形容:人類具有「不知足的天賦」,也就是永遠無法滿足的動物。這樣的天賦,導致了現代人在各個豐盛的領域,仍然不停地渴望更多。然而,匱乏的大腦在現代富足的世界中,經常對我們不利;外在的力量,正在利用它以促成我們許多適得其反的過度追求行為。
1835年出版的法國小說《高老頭》(Le Père Goriot),其知名程度不亞於英吉利海峽對面的《理性與感性》,而與它們同時期的世界巨作,以及我們寫過的《阿特拉斯聳聳肩》,全都有著一個共同點,那就是書中的所有人物,都是不折不扣的「繼承者」,在被稱為「美好年代」(Belle Époque)的19世紀歐洲,所交織出的愛恨情仇故事。這些經典著作的時空背景設定,皆非憑空杜撰,而是這些偉大作者們所處的世界真實樣貌:如果沒有祖上傳承下來的資產(當時主要是農地),那你是沒有辦法「生活」的,更遑論有時間、精力、知識、感知…,去讓這些作者有故事可寫。絕大多數的人(農民)有的只是「生存」,同樣處於美好年代的他們,其實很大程度只被視為,跟牛差不多的耕作畜牲。而大西洋的另一側,美國建國者之一的湯瑪士傑弗遜,從父親和岳父手中繼承了六百多位奴隸的同時,參與了「人皆生而平等」的《獨立宣言》起草。
高老頭原本是一位製麵工人,在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時期,靠著製麵與麵粉交易致富。身為單親爸爸的他,豁盡一切替兩個女兒在巴黎的上流社會覓得如意郎君。不料女兒在榨乾父親所有財富後,居然以父親為恥,避不見面,自顧享受飛上枝頭的生活。高老頭孤苦無依、窮途潦倒,住在破舊的出租公寓時,遇見了男主角拉斯蒂涅,當時他是高老頭其中一位女兒的情夫(對!沒錯!想起《暗黑真相網》說過的哪些內容呢?)這位落魄年輕貴族剛從外地來巴黎攻讀法律,不甘於貧窮且充滿企圖心的拉斯蒂涅,利用一位遠房親戚的關係,周旋於上流社會的社交場所,設法與貴族、資本家、金融鉅子們觥籌交錯。很快地,他發現這個完全被金錢腐化的社會既自私又虛假,在獨自一人參加完高老頭的喪禮後,他決心要征服這個紙醉金迷的首都。
「政治正確」這個詞,首次出現於1970年代,而且是美國新左派女性主義所發明的詞。那是女性開始大規模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代,所開出的第一槍。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,離婚從原本被視為極度禁忌的特例,在短短的不到一個世代後,再也不低於43%(歐美先進國家)。當時趁女性主義的異軍崛起,而熱銷一時的女權著作是《The Female Eunuch》(譯:女太監),書中將男人描繪成刻薄的模樣、自私而無同情心的惡霸、裝出各種男子氣概、實則憎恨女人、只想壓制女人使其服從。作者Germaine Greer 宣揚,女人不應該把自己「當作女人」。她極力鼓吹,男女之間唯一的小差異,就是48個染色體的一個而已。她以農場動物作比擬,說女性因被「閹割」而變得溫順,但這種為了口感而犧牲香氣的傳統,必須被改變。她主張女人應該跟男人一樣強悍而有主見,能跟他們按照男人的方式競爭。她認為母親們被迫「無聊地」待在家裡,跟她們哭鬧的孩子們綁在一起。女性必須獲得解放,外出工作以實現自我。
但這馬上產生了一種悖論:為什麼一個媽媽照顧自己的孩子要被認為是貶損其地位,但讓另一個女人(保母)來做就不是貶損呢?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研究顯示,英國的兒童照顧成本是全球最高的,花掉了家庭收支的1/3。而其他的大多數國家,女性的平均收入,更是不足以負擔,2個以上的兒童照顧成本。但從那時至今,女性(女權)主義仍然頭也不回地一飛沖天。然而,不光是女權,半個世紀以來,種族、性別認同、菁英主義、資本主義、氣候變遷、核能…,都成了政治正確的針對議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