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【資本主義循環的暗黑真相1】及【資本主義循環的暗黑真相2】中,相信應該解答了許多讀者,對於所處時代及經濟體中,自己的相對位置和選擇。這一篇則是要來研究一些,同屬於那個舊世界「美好年代」的傳世智慧,套用在今日廿一世紀的資訊時代,有什麼驚人的毫無違和之處?不知是否您也和我一樣察覺到,許多不同世代的智慧箴言,說的其實都是同樣的東西;只可惜所有時代的愚者總是占了壓倒性的大多數。從大約五千到七千多年前,人類從狩獵採集時代,正式進入定點定居的農業群聚時代;加上文字的書寫記錄啟用,包含你我的近代祖先在內的絕大多數人,都逐漸成為了,被這個時代大環境與原生家庭,或甚至是一層層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所綁架,進而失去自由的清爽感的人。
以「都市化」這個時代趨勢來說,人們用健康和快樂,去交換了便利和舒適。雖然和70%以上人口都不住在都市的一、兩百年前相比,我們的平均壽命增長了一倍左右;科技發展也讓今日的平民(甚至貧民)都能稀鬆平常地享有,一、兩個世紀前,王室或貴族才可能擁有的物質水準。但就美國哈佛大學的分析,現今人們的「生命品質」卻呈現不增反減的趨勢。在高達84%人口都擠在都市的現今(以美國為例),民眾焦慮的比例多了21%,憂心的比例更多了39%。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David Levari提出了所謂「舒適潛變」(confort creep)現象,指出每一次的科技進步,都使我們的舒適圈縮小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,30年前人們出門就是出門了,不會有什焦慮;但30年後的今日,人們如果出門忘了帶智慧型手機,將會像少帶了身體某個器官一樣而焦慮不堪。也因為如此,人們甘願成為被科技操控(甚至可說奴)的俘擄,想想都市房產、品牌迷思、比較社交...等《暗黑真相網》都著墨過的領域,是不是都是這樣的現象?
人類的天性中有一大弱點:人們總是對別人如何看待自己想的太多。在進入超大型群聚型態(都市化)後,這個劣天性被放大及加強到了史無前例的地步。於1958年被提出的「霍桑效應」,指的是當人們知道自己正在被觀看時,就會改變行為方式。例如在被父母觀看時的孩童、被暗戀對象觀看的少年、被同齡朋友觀看的中產階級(甚至前10%)、被每天無所不在的社群媒體上,那些潛在觀眾觀看的網紅,或甚至如你我般的普通人;我們竭盡全力的在討好這個世界,而遺忘了許多原始、簡單的幸福元素。
遠至十九、廿世紀的珍.奧斯汀(《理性與感性》及《傲慢與偏見》的作者)、歌德、叔本華(《作為意志的表象和世界》及《人生智慧箴言》的作者)、黑格爾…等著名哲學家,到今日許多世界頂尖大學的研究,都不約而同(或者說仍舊没有改變)地提出,各種找回内心平靜及幸福感的論述;其中許多部分我們在【過度追求的政治正確迷思】一文中已有詳盡解析,這一篇文章就繼續用不同的角度,及一點點的暗黑觀點,來看看是否能為您找回一些,心中幸福及快樂感的提升。
學習並習慣獨處
亞里斯多德說:「幸福存在於閒暇中。」歌德說:「内心富有的人對外界别無所求,只要求保有不被打擾的閒暇。」近代的賈伯斯說的更絕:「人要馬孤獨,要馬庸俗。」確實,從古至今,一個具有高度智慧的人,通常是孤僻的;牛頓如此、愛因斯坦如此,或許我和你也如此。一個精神世界豐富的人,往往能在獨處的思想和想像中自得其樂。簡言之,他們需要不被打擾的閒暇,而非世界的認同。如果您能悟透這一點,幸福指數通常就能大幅增加。不過,叔本華打了你一巴掌,他認為一般老百姓很難有不被打擾的閒暇,因為普通老百姓的命運,就是將生命耗在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奔波上。套用在一百多年後的今日,是不是也毫無違和?
叔本華的爸爸是位富商,早逝並留给叔本華龐大的遺產;他的媽媽是作家,後來跟歌德有一腿(靠!怎麼變成是《暗黑真相網》套用在一百多年前的當時了!)所以叔本華一輩子都不必為錢操心,也就是他天生對貧窮這種慢性病免疫(這說法真的是他自己說的,看來果然驗證了「萬惡貧為首」這句話。)在那個頂端10%人口掌握90%以上社會總財富的「美好年代」也只有叔本華、珍奥斯汀、歌德這些人,能有那個閒暇,不用為生活(或只能說是生存)奔波,而去體驗並記錄下,那些所謂的美好。是不是又呼應了《暗黑真相網》在諸多領域所闡述的觀點,都一再強調的但書:先達到某個經濟水平線以上。
麥道爾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指出,培養獨處的能力,和建立良好人際關係一樣重要。現代人們越來越不快樂的原因之一,就是人們雖然鮮少獨處(alone),卻越來越寂寞(lonely)。人們被淹没在和身邊的人互相比較、工作場上的勾心鬥角、帳單、線上FOMO資訊等事物,只能在不斷地慢性壓力下,告訴自己該達到什麼目標、何時該達到、理由是什麼、牽扯哪些人(的看法)。同一個研究顯示,人們臨終前最常見的後悔包含:沒有活在當下、過度工作、没有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,只按照他人的期望活著。
2024年的9月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