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從一個近期有趣的新聞看起:【詐團鎖定高資產理工宅,新竹被害人密度冠全國】
據統計,新竹地區的遭詐金額遠超過六都,以2024到2025年間,單月財產損失金額破2.2億元,每十萬人每月平均案件達150件以上,都是全國最高。官方的分析指出,原因是高知識份子往往對自己的判斷力過度自信,反而不易求證。當遇到自己不熟的領域(如虛擬貨幣、金融操作、法律流程)時,更容易被詐團「你這種層級的人才懂」的話術給自我催眠,進而裝懂上當。然後高知識份子受騙後,又更怕丟臉而認賠不求助、獨自處理。「其實詐騙跟智商無關,主要是人性...」新竹地區的水公司老闆(車手頭)小曹這麼對我說。「你只要對他們表達出尊重、讚美、肯定他是精英(才能投資),他們就乖乖交錢了...」台泰混血的小曹,用那張單眼皮面無表情的平靜口吻回憶道:「我們收水的客人超多工程師跟大學教授...」。
除了人性之外,今天我們再來揭開另一個,讓那些精英「不得不選擇被騙」的暗黑真相。不管出身如何,現代的台灣人確實還是可能只靠後天的努力(念書及工作),而爬到某條菁英權貴與普羅大眾的分界線。但到了這裡以後,就會發現勞務所得沒有辦法讓自己再往上爬了;如果還想更上一層樓,就必須要成為手持資本所得或组合所得(勞務所得+資本所得)的新職業,才有機會踏上這最終的神聖自由城堡。依照慣例,我們還是以最簡單的20/80來作比喻。來到這條分水嶺的準精英們,抬頭仰望上面的那20%真菁英權貴時,科學邏輯強烈的他們,很快就會發現,他們必須拿自己勞務所得所累積的籌碼去do something,不然他們再怎麼爆肝加班,再往上一點點,很快就又會掉回原地,甚至一不注意排位就往下掉了。
1980年代起,許多國家(應該說是幾乎所有國家)的收入差距快速拉大,階級與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。跨世代的階級流動趨於和緩,社會階級顯然變得更嚴明,階級的斜度也變得更加陡峭(特別是頂端20%的斜度)。再加上1971年尼克森總統率美國對全世界耍賴,取消了金本位制之後,勞務所得再也追不上通貨膨脹(政府印鈔票的速度);想要擠進前20%的精英階層,唯有用錢滾錢。而無奈又殘酷的是,社會的金字塔結構本質是場零和博弈,不可能每個人都同時提升自身的相對地位;有人的排位上升,勢必就有人的排位得下降。所以,在越往金字塔的頂端(特別是在那條,菁英權貴與普羅大眾的分界線附近。)競爭就越激烈。靠著熬夜打怪練功,好不容易升級到可以轉職,進入菁英伺服器新世界的園區新貴,急著想趕快尋獲一把,能讓自己在新世界中,一路順利往上爬的新武器時,往往要容易著了詐騙集團的道;他們對於排位隨時可能往下掉的恐懼,吞噬了一切理智。
在【資本主義循環的暗黑真相 3】一文中,我們提到了現代菁英競爭中展現身份地位的「標配」是如何地在現代人際互動中,形成不輸給基因演進的文化演進。從有形的房、車、孩,到無形的身份、地位、學經歷,都讓這些園區新貴(以及排位相近的其他職業)熱衷於各種象徵階級標誌的軍備競賽。早已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,或多巴胺釋放的想要,而是一種為了維持「社會認同」地位的疲勞馬拉松。再加上日新月異的傳播媒介,和無所在不在的「比較社交」搧風點火,讓原始的人性在現代社會中展露無疑。亞當斯密強調,能夠體面地立身社會,不必因為明顯的階級烙印而蒙受恥辱,是一件很重要的事(人性)。這種「希望自己不落人後」的壓力,正是現代階級戰爭中的參賽者們,爭先恐後向上爬的驅動力。即使,有時被看似捷徑的落崖鬆石所騙,也在所不惜。
喔!by the way,版主還真的正在看《國富論》,反璞歸真地靜思人類近代,資本主義和經濟生產的源始。綜歸來說,人類全體的福祉,確實和總生產力及單位生產力的不斷有效提升,呈現高度的正相關。生產力每提高一個梯度(or維度),人類的平均壽命和平均幸福感(指數),也明顯跟著提升一個梯度,直到福特式資本主義的update後,兩者再也不相干。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,生產力的量與質一日千里,但人類的平均壽命和平均幸福感,卻已經停止增長,甚至開始滑落(主要滑落的是平均幸福感,平均壽命仍然是緩慢微幅成長,但其成長主要來自醫療技術的滲透普及,而非生活品質提升所造成的延壽效益。
對社會階級地位的匱乏及追求,取代了人類成為現在這個物種數百萬年来,對食物及生存資源的匱乏。人們為了迎合百萬年来還没有演化、習於匱乏的基因本能,自願跳脫出其實已經足稱豐盛的世界,並自限在一個人為的匱乏體制,進行永無止境的創新式追逐。一旦擁有了足夠的生活必需品,重要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比較;消費主義很大一部分是受到富足社會内部地位競爭的驅策。韋布倫(Thorstein Veblen)在其著作《有閒階級論》中,首提出「炫耀性消費」這個詞彙,指出人們以社會價值而非實用性來選購商品的行為。富人們或許相信,他們花大錢買名錶、豪車或其他奢侈品(例如包養一線女明星),是反映他們對品質、細節、工藝的鑑賞;但廣告商和他們內心深處其實都清楚,他們真正購買的是「我和其餘眾人的差異」,就像詐團對園區新貴的話術:「只有最好的人才配擁有最好的東西。」
不光是在頂層富豪如此,人們對於消費行為透露出的身分地位,更順著階級層層而下,「其餘眾人」,也設法苦苦追趕,不落人後。只要是比較容易被別人看見的地方,人們無不強烈傾向選擇可以展現身分地位的商品。以《暗黑真相網》常舉的一個例子:現代的做月子中心,其主要功能早已不是做月子,而是向眾親友及姐妹淘展示,自己「嫁得如何」的一個競賽性指標。雖然,很多人會不願意承認自己花出去的錢,有多少比例是拿來維持地位形象,讓自己in the game;不過人性騙不了人,更騙不了小孩子。諸多的研究顯示,小孩大概在國小高年級之後,就開始有了貧富差距的概念,也會開始發現消費行為與商品具有辨識身分地位的功能,進而讓社會地位相近的小孩形成小圈圈。
接下來,我們借用一則讀者的來訊詢問,一一來拆解這些當代的菁英焦慮,以及他們不得不參與的階級戰爭。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