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 A R K T R U T H

地球永續的暗黑真相

1972年,不丹國王吉美.辛格.旺楚克(Jigme Singye Wangchuck)注意到,大多數國家都想努力追求更高的GDP, 但這麼做的過程中,卻往往造成中高階層操勞過度、低下階層更悲慘不堪。更糟的是,這些國家在追求資源和金錢來提升GDP的同時,往往對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,旺楚克說:「國民幸福指數比國民生產毛額重要多了。」他提倡的觀點是,經濟成長並不是最終目標,只是達成目標的手段。真正重要的是快樂。因此,為何不專注於讓人民快樂的事物,並努力追求?

不丹的政府部門中,甚至有個負責提升人民快樂的部門。其達紹(Dasho,大臣、部長的概念)在接受訪問時表示,西方世界習慣用金錢衡量一切,但有太多事物沒辦法也不應該被金錢和經濟算式所取代,史丹佛大學對此的研究是:當生命的存續不再是問題後,國民生產毛額和人均所得等因子,就不再和快樂程度有具意義的正相關。不丹的人均所得只有225美天(每月),在全球排名第161名,但不丹的人均快樂指數,依照不同的統計機構(因為快樂真的太難量化了,所以多看幾個數據比較。)有的排名世界第一,最差的排名也都有全世界前20名。

可能的原因肯定有很多,其中一個應該算是明顯的原因是,不丹都市化的程度相當低。有70%以上的不丹人口住在鄉村,在大約200人的小型社群,而他們絕大多數都擁有「非金融負債型」的土地和房子;或許房的品質沒有歐美國家(或台灣)那麼好,但都有著面對山谷和森林的窗戶(而不是別人家的後陽台)。「沒有背負金融追逐型債務所帶來的自由感意義重大。」達紹說。該說是資本主義的必然,還是資本主義的陰謀?讓人民深陷金融債務(特別是房貸)的追逐,是掩蓋政府狂印鈔票、製造通膨的最好(唯一)方式。一旦本國貨幣和美元產生掛勾,又得和美國(或全世界)做貿易的國家,没有一個能倖免。如同不丹國王所言,中高階層操勞過度以及底層人民更悲慘不堪,就是無法避免的代價。

回到台灣,幾乎已經是沒有人可以不玩這遊戲的狀況。以所得扣繳憑單為基數,用央行刻意壓低的超低利率,翹起最大的槓桿,配合新新青安(或不管以後會叫什麼)的政策加翼,創造更大的債務,丟給晚一步來到的玩家,以實現自己那遠高於勞務所得的資本利得(政府還可以藉房地合一稅插20~45%的乾股),而這還只是遊戲的其中一部分。教育、健康、社交的環節及關卡,一一在後準備好等待挑戰(當然還有不可或缺的現代婚變市場)。

傳播科技的發達,加劇烈了這一切。全世界還有超過十億的赤貧人口(生命存續遭受威脅),但他們卻從咖啡廳的電視或收音機的廣播,得知別人擁有了哪些自己所缺乏的事物。這種的不覺察,確實是太陽下的新鮮事,在地球的歷史上前所未見。與此同時,人類總數在最近一百年内增加了將近四倍,能源使用量則增加了16倍;永不滿足的人類,其人類足跡(Human footprint)在1990年就已經超過了地球的負荷。在過去的46億年間,地球共發生了5次的物種大滅絕;毫無疑問地,現在正在進行第6次的物種大減絕:那個儀式意義遠大於實際效益的人類ESG計劃,不會阻止或逆轉它的發生。當然,你或我都無法驗證,因為那至少是好幾萬年後的事了(But who knows?以人類目前的發展規模及速度,也許...) 

在電影《魔戒》中,相當經典的一幕就是,上古樹人帶著兩個哈比人,走到白袍巫師薩魯曼的據所,結果發現整片森林被砍伐一空,變成半獸人的生產工廠。原本中立不參戰的樹人勃然大怒,摧毀了薩魯曼的邪惡工廠。回到人類的中土世界,地球自形成開始,花了45億年的時間,才孕育出現代硬木的物種(山毛櫸、樺木、橡木、梧桐、紅杉等)。這些樹木在過去的一億年來,一直是使地球降溫,讓其他生物得以生存的要角。 只是,人類從一萬年前,由狩獵採集時代,進入了農業時代(以及後來的工業時代及資訊時代)後,對全球森林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,以及灌溉造成的土壤鹽化,都對地球的氣候調節能力,造成了不可逆的影響。

由比爾蓋茲所資助的「大歷史計畫」中,眾領域的科學家們得出的共識之一就是:變遷的氣候是地球演進的基礎。而氣候變遷則是許多因素錯綜複雜互相影響的結果,例如大陸熔融、海水流動、隕石撞擊、地球的傾斜度、擺動和軌道的變化等,還有最重要的:生態系的改變。另一個各方的共識則一致認為地球無法對生活在上面的生物,提供任何長期、永久不變的生存環境。那些認為地球(及宇宙)將會變化不大的永久存在的生物,都只是陷入了自身生命週期不夠長的偏誤。事實上,曾經生存在地球上的物種,有超過99% 都消失了。目前生存在地球上的所有人類(包含白人、黑人、黃種人、原住民族等),在生物學上全都屬於同一個物種:智人( Homo sapiens),就如《變形金剛》第一集中,柯博文所言:「他們是年輕且粗暴的物種。」

「依照不同的考古證據,智人的起源從數十萬年前到一百多萬年前的說法都有。但不管如何,對地球而言,我們確實是年輕又粗暴,並且繁殖過度的物種。有證據顯示,人類為了把聚落的人口限制在食物能供養的範圍,曾計劃性的殺死女學,直到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後,地球的總人口才開始呈現可觀的增長。所以,森林的砍伐 是人類這個物種發展的大背景。至於人類為何大規模開始棄獵從農?很簡單,為了生存以及生養更多的後代。在壯大了族群規模後,我們還消滅了和我們相近的敵人:尼安德人、海德堡人。考古證據顯示他們的大腦甚至比我們還大,但我們還是靠數量取勝了( 感恩一下我們的祖先熱愛繁殖!)

大概是西元前8,000年,也就是一萬年前左右開始,大規模的定點定居農耕聚落,出現了新的需求:武力的保護。不然的話,辛苦耕種一年半載然後收成,跟用武力優勢去搶別人的收成,後者顯然是更划算的生意。於是國家的早期形式:城邦出現了。最早有文字記載的城邦,出現於幼發拉底河的蘇美城邦,農民用收成的某個比例,換取城邦的武力保護,而定點定居的代價是:勞動的增加、行為受到更多的限制。後來,文字的使用、宗教的建立、官僚體系的分工精密化、父權制度的確立,完整了社會國家的運作元素。人類迄今最早的書寫文字出現在蘇美城的伊南( Inanna)神廟,伊南娜是掌管愛與生殖的女神。在祭典上,國王會當著聚集的民眾面前,和代表伊南娜的女祭司交媾,以祈求來年的豐收。( 很奇怪嗎?或許幾萬年後的人 們,看到我們那些宮廟、陣頭、附身、出巡的記錄影片,也會覺得奇怪或可笑吧!)

在群聚農業時代之前,人們信仰的多是禮讚式的宗教,重點在於重視人們置身其中的這個既有自然世界,感恩生命貢獻的萬事萬物。但就在人類進入農耕時代(也就是城邦的出現後),新的宗教不再肯定這個世界。新宗教的先知們開始向人民強調,你們以及你們所處的世界,是多麼的罪惡和不該,因此必須努力獲得救贖、解脫、原諒,才能在死後得到更好的生活,或是在轉世後投入更好的輪迴。此所謂救贖式宗教的特徵:引導人們追求一個出世超驗的非現實世界。「大歷史計畫」的研究中顯示,人們在進入城邦生活之後,與原本的漁獵採食生活相比,雖然某些保障( 例如人身安全)及物質水平提高了,但整體的快樂指數卻大大地降低了。這和六千年後,不丹國王旺楚克的發現如出一徹。

事實上,這些新的救贖式宗教,除了作為精神解藥,好讓人民加入城邦後的種種痛苦,獲得補償的溫暖外,更擔負起了城邦的貴族( 統治者)們,能夠更有效地統治人民的催化劑。你看中世纪的歐洲( 大概西元1000年~1500年), 所有的戰爭打來打去,不外乎某個國王跟某個教會決裂、某個宗教跟對宋教爭奪領土、某個王室獲得某個教會的背書……,而那些戰爭的開支,最後終歸要誰來買單?理論上,人民服從於政府( 統治者),並非因為天生傾向於服從權威,而是因為政府做到了保障人民財產的正當性。倘若政府無法保障人民的財產,人民就有權撤回對政府的授權。但就在政府掌控了貨幣發行權後,這個權利再也收不回來了。

如今,全世界的大量財富己不再由國家政府管控,而是歸於以某種形式超越國家掌控,甚至比許多國家更富有的跨國公司所有,這確實也是太陽下的另一件新鮮事。過去的強權以武力在全球建立殖民地,現在的統治者則以資訊及科技,奴役人類於無形。然而,你我早就都已被體制化,主動拿著枷鎖將雙手銬上,並以此為榮、相互比較。每當科技進展的量化一更新,人們快樂與滿足的量表,就必須跟著更新,重新追逐那些,他們希望我們追逐的事物( 與此同時,別忘了繳稅喔!)

父權制度很顯然

想看更多?......成為訂閱會員,解鎖觀看更多暗黑真相!

相關文章

需登入會員才能留言 會員登入

付費訂閱方案

近期熱門文章

文章分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