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 A R K T R U T H

殘酷世界的生存法則

橘玲是我很喜歡的一位日本作家,其最精彩的著作,莫過於那兩本金融小說《洗錢》與《避稅天堂》,以及生物學派觀點的《殘酷:不能說的人性真相》。但這本《殘酷世界的生存法則》坦白說有點差強人意,可能是翻譯的關係,中文用詞的流暢度沒有前幾本好,也可能是這本有滿大比例的科學論述(主要是心理學領域),所以讀起來不若前幾本那樣的津津有味。但不管如何,還是將本書的重點節錄出來,供大家快速吸收。

殘酷世界的生存法則》重點節錄:

◎遺傳的影響力,遠遠大得超乎我們的想像。
◎政治不正確的你會被圍剿:窮人家的孩子就是容易窮、高學歷的孩子就是容易高學歷、精神障礙的孩子就是容易精神障礙、罪犯的孩子就是容易成為罪犯......,但因為誰都不想承認這種「政治不正確」的事,所以便虛偽的把一切的不順利歸咎於環境。
◎智商有超過70%都是遺傳的,即使努力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。
◎真正影響性格養成的,並非雙親的養育方式,而是成長中的同儕影響,性格一旦養成就很難改變。
◎「Just Do It」只是騙人的廣告詞。在明明即使做了也辦不到的事情上努力,不只單純的浪費時間,而是幾乎在所有情況下都有害。
編按:也就是我們先前許多文章都一直提到的,一定要以「人生最大期望值」為考量的概念。

人類固有的八項智能:語文智能、邏輯數理智能、音樂智能、肢體動覺智能、空間智能、自然觀察智能、人際智能、內省智能。
◎所有的孩子,都在進行著一場「如何在群體中引人注目」的激烈鬥爭。
◎很遺憾的,「錢」不會公平對待各種智能。我們所身處的世界經濟規則是「如果不工作賺錢,就無法生存下去」。
◎好消息是,人們可以藉由活用「比較優勢」找到工作。
◎在自由公平的市場上,如果能力相同,最貧窮的人就擁有最大的「比較優勢」。
◎唯獨擁有高度能力的人,才能兼顧工作和興趣。
編按:經濟大師梭羅(Lester Thurow)對於「財富」有一針見血的描述:在尊貴與平凡的排序中,財富一直是最重要的指標,也日漸成為現代衡量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。如果你想證明自己,就必須參與這個遊戲;如果你不參與,那就注定淪為次等。

◎雄性之所以嫉妒雌性的性關係,是為了要防範遺傳上的「受害」,也就是避免養育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。相對的,雌性則會嫉妒雄性和其他雌性的精神關係。
◎即使雄性和其他雌性交配,只要不被迫養育繼子,對雌性來說就沒有遺傳上的虧損。
◎「遺傳上正確」的雄性戰略,就是盡可能和許多雌性交配,並留下自己的子孫。相對而言,雌性的最佳戰略則在於,從雄性那裡獲得「扶養自己和孩子的保證」。
◎與其耗費一輩子去追求違反人類本性的超人能力、改變自我,絕大多數人還是一面和現在的自己相處、一面享受人生,還來得更好吧。
◎社會調查:有錢人比較相信他人,而貧窮人則猜忌多疑。
◎會幫忙介紹好工作的,往往是不熟的朋友。
◎人類社會裡之所有會有不同的遊戲,是因為要獲得財富,共有兩種方法:1.從對方手中搶奪。2.交易。

◎我們總會掉入因果論式的錯覺。
◎世界上幾乎所有事都是無法以機率概論來掌握的複雜系統。
◎科學已然長足進步,但詐騙技術則更上一層樓。
◎動物的世界中充斥著報酬性規則,它被寫入遺傳基因。
◎盲目的採取和群體相同的行動,是存活的最佳戰略。
延伸閱讀文章:世上絕大多數的偉大成就,其實都是隨機的結果。

◎「鬥爭」的目的並不是藉由武力擊敗對方,而是為了「不要鬥爭」。
◎不具備「堅守地盤基因」的物種都被淘汰了。
編按:真的,現代男子想要組成家庭的第一要務,就是買房,尤其是在華人世界。
◎一般來說,共同經歷過發育期的男女,無論有沒有血源關係,都不會對彼此產生性吸引力。
◎我們在演化的過程中,都被最佳化成盡可能留下最多的後代。
◎只要讓孩子們在群體中玩耍,他們就會極為自然的產生階級,並決定領袖(尤其是男孩子)。
◎我們終其一生,都一直被自由和服從撕裂著。
◎人類漫長歷史的絕大部分,都耗費在獲得雌性上。
◎在團體中盡可能獲得更高的等級,就是我們的人生目的。
◎在富足社會中,好評比金錢更具魅力。
◎今後在各種不同的領域中,獲得好評的遊戲都將持續全球化。

◎養育子女會耗費巨大的成本,因此人們將「性」從「繁殖」中切割,將其作為純粹的快樂來享受。
◎幸福是一種「相對」的感受。貨幣空間的落敗者,幸福度遠遠低於那些生活比自己更加困苦的印度貧民窟居民。
編按:真的,快樂和痛苦都是比較出來的,一個人吃牛排雖然略感寂寞,但只要隔壁桌的女伴夠醜,心裡馬上就釋懷了。
◎在高度資本主義的社會裡,只要邏輯數理智能、語文智能等特殊能力卓越,就能夠成功。這樣的智能是遺傳的,無法有意識的「開發」。
◎自由而有效率的現代社會,邁向幸福的捷徑是,無須在意金錢報酬的多寡(當然是越多越好),而是做喜歡的事,進而獲得眾人好評。
編按:達賴喇嘛說過:「所有的人追求的所有目標的最終形式,都是『快樂』。而金錢只不過是人們追求快樂的一種手段和過程,絕對不是人們最終要追求的東西」。

當然,每個人都渴望財富和快樂兼得,而好消息是,當今的世界確實提供了兩者兼得的機會。經過幾千年的演進,大部分的現代人,在面對醫療、教育、住家、飲食和事業時,其選擇之多、抉擇之廣,在人類的歷史上都是史無前例。人類也首度可以不再受制於王室、教會和貴族的支配,進而去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。

但很不幸的,當人類的物質生活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進步的同時,人們的快樂卻沒有等比例的跟著增長。其中最大的謬思就是,人們常把金錢和快樂連結在一起,認為有錢就會快樂。的確,有錢和快樂的程度確實呈正比,但這僅限於在某種財富水平線以下的時候。當財富超過這個水平線以後,金錢的多寡和快樂與否,就是兩件完全獨立的事情。

研究顯示,快樂又有錢的人,通常都是先有快樂,後來才變的有錢。但現代人往往過度注重於財富的追求,卻反而在這過程中,離真正的快樂越來越遠。研究也顯示,個人最終的快樂和幸福與否,取決於能否持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而非擁有多少財富。也就是說,如果你真心喜歡現在的工作,你就是最快樂又幸福的人。

希望,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,也能夠是快樂又幸福的人。

總結:
在殘酷世界的生存法則,就是在自己也喜歡的小眾領域中,持續地獲得好評。
不知道《暗黑真相網》有沒有符合呢?畢竟,會看這個網站的文章,而且能認同的,一定是社會上的小眾族群。

另外,也補上《殘酷:不能說的人性真相》的重點節錄:

這本書分為三大章節:
一、努力也沒用,笨父母生不出聰明兒。
二、帥美俊俏天生贏家。
三、人格養成無關教養。

其中,第一章節完全吻合我所主張的:
這個世界上,馬、狗、貓......等,大部分的哺乳類動物,只要看牠的父母是誰,牠這輩子差不多就決定了。其實人類也是一樣的,只是少數的人們故意把這個真相給隱蔽了。尤其在東方社會,更是如此。基本上,一個人一輩子所能達成的成就,70%取決於你的父母是誰、25%取決於機運、5%取決於努力。只是,我所描述的,主要是指上一代所給予的先天資源。這本書更狠,進一步闡述了遺傳率高達70%的邏輯推理能力,以及遺傳率高達80%的智商,所呈現的殘酷事實。也就是說,底層社會(不管是窮還是笨)奢望能夠「歹竹出好筍」的機率,其低無比。

重點:
◎人們習慣無意識的探究一件事的前因後果,但其實世界上的許多現象,並不適用前因後果的邏輯。
◎人類的演化和進步,功勞絕對來自於那「貪婪」的1%,而非「善良」的那99%。
◎人生就是一場無止盡追求快樂的遊戲。
◎優秀的CEO可能都是聰明的心理變態。

第二章節更是超露骨、超大膽,但也完全呼應我那些被女權主義者圍剿到爆的言論。

◎人就是會以貌取人。
◎美女相較於醜女確實吃香,但醜男往往才是最大的輸家。
◎男女天生的「幸福優先順序」並不一樣,男性會從競爭中得到滿足感。
◎男性一旦進入青春期,為了追求心儀女性(為了繁衍後代)的競爭便開始,但這場競爭不是一場公平的競爭,而是個體採取各種策略,一切只為了傳承基因的本能。
◎男人的本性就是喜歡嫩妻。
◎生物所有的行為,都是為了對抗演化過程中的淘汰壓力。
◎就哺乳類動物來說,雄性和雌性對於繁衍生命的投資差異極大。女性一輩子懷孕生子的機會有上限,所以卵子極為珍貴,為了讓卵子發揮最大效用,必須挑剔交配對象。相較之下,男性的精子生產成本很低,這也是無論任何時代、任何地域,握有權力的男人,總是盡可能與最多的女人交配。在這樣的前提下,群體中最強的雄性(擁有優秀基因)便容易獨佔雌性(贏者全拿的概念),所以我們可以看到,絕大數的哺乳類動物,都是一夫多妻。然而,人類女性如果在這種情況下,就必須和其他女人共享一位男人,所以會擔憂自己得不到充分的資源。好比握有數值100資源的男人,與握有數值40資源的男人,女人當然會選擇前者,但如果這數值100的資源是由三位女人均分,顯然獨佔只有40資源的男人較為划算,這也是「形式上」一夫一妻制形成的主因。
◎在繁衍這檔事上,雌性其實相對狡猾。根據研究,平均而言,有10%的男人,養育的其實不是自己的孩子。而這平均數又依男性所得分層的不同,有著極大差異。最低所得階層的男性,有高達30%的機率,養育的不是自己的孩子,而最高所得階層的男性,則只有不到2%的機率。原因?因為對最高所得男人的配偶來說,沒必要去下這樣的「賭注」,因為被抓到的話,損失太大。而最低所得男人的配偶,即使被抓包,損失也沒多少,因此值得下這個「備胎賭注」。
◎一夫多妻制才是當前許多社會問題的唯一解藥。
◎我們都只是穿著褲子的大猩猩,人類的本性根本不是一夫一妻制。
◎我們早已過著「接近一夫多妻制的一夫一妻制」,男人只要一有機會,就想和妻子以外的女性發生關係。
◎妻子的反擊?最好的策略就是,懷上基因最優秀(握有最多資源)男人的孩子,然後佯裝成自己與另一半的孩子。

第三章節也是呼應我曾經說過的:
這個世界上,絕大多數領域裡的絕大多數成功,其實都是by random的結果,並不是規劃好的栽培或累積。

◎遺傳與環境才是造就一個人的主因。
◎孩子的人格、能力與才能養成等,根本與教養無關。
◎孩子之所以跟父母像,是因為共有基因的關係。
◎同儕影響力更甚教養。
◎基本上,孩子的人格是以遺傳為基底,在同儕關係中構築而成。
◎父母能做的,就是給孩子一個不會折損天賦才能的環境。

後記:
◎培養高度自欺能力是人性真相。

相關文章

讀者留言 : 01

黃亞立

2021/02/15

吃牛排的比喻實在是⋯ 太賤了 XD

需登入會員才能留言 會員登入

付費訂閱方案

近期熱門文章

文章分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