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 A R K T R U T H

台灣房價的有利及不利因素

台灣過去50年的中產階級成功定律,幾乎就是:
無論如何就是硬著頭皮買房,然後努力工作還房貸;讓長期的通貨膨脹,去稀釋自己的房貸債務,從而晉升資產階級。

再複習一次,《暗黑真相網》說過很多次的那個公式:
有錢人的賺錢速度 > 硬資產的漲價速度(房地產、奢侈品等稀缺資源) > 實際的通貨膨脹率(政府印鈔票的速度) > 民生用品的漲價速度 > 中產階級的賺錢速度 > 窮人的賺錢速度

所以,對於賺錢速度追不上通貨膨脹的中下階層而言,「硬著頭皮買房」就某個層面來說,確實是在實質薪資無法有效成長的無奈下,還能把自己「往上拉」的一種人生策略。只要中途不出重大意外(例如家人生病、賭博...導致必須賣房),基本上賺錢(靠房產增值而達到階層攀升)的機率,幾乎是100%。

那麼,過去50年這樣的中產成功定律,在人口已經出現反轉向下的未來,是否有被改變的可能?醜話說前頭,這篇文章無法給您明確的結論,告訴您未來什麼地方的房子會漲還是會跌。但我們可以把對未來房地產市場的有利及不利因素,一次做個統整;特別是有些,總經數據所無法量化的因素。

然後,每個人要自己從這些有利及不利因素中,去找到自己的癢處及痛點,再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(快樂)最大化的決策。畢竟,同樣的經濟行為,對不同需求的人來說,結果就大不相同。例如「娶大S」這個行為,對不同的人來說,可能就是天堂與地獄的天壤之別。或是「搬到鄉下住」的人生策略,對不同需求的人來說,結果也是截然不同的。

很大比例的中產階級,當年硬著頭皮買的那間房子,這幾十年來的增值,甚至都已經超過了,自己一輩子的勞務所得,特別是台北市。這也造成了我們先前說過的,台北市現在存在許多「很有錢的窮人」,也有人稱他們為「沒落的天龍人」。他們在時代紅利的資本主義前兩輪,靠著一份普通的薪資收入,在台北市買了房子;但後續的收入增長及理財成效,並沒有跑贏這五十年的通貨膨脹(也就是R>G)。所以現在全家也許二代、也許三代同堂,住在一間,大家都已經買不起的房子裡。而萬一子孫的人數又超過兩個以上,那可能的劇本就會有很多種了......。

然而,只要子孫人數沒有過多,例如連續兩代都是「雙親單傳」,也就是爸爸是獨生子、媽媽是獨生女,然後小孩也是獨生子/女的話,等於這個小孩可以繼承到,來自於父親、祖父、祖母、母親、外祖父、外祖母的所有財產。中國大陸在施行一胎化政策多年後,也產生了很多這種「天之驕子」。

不光是東方世界如此,西方世界也是如此的!就目前美國的統計,千禧世代(大概是80後、90後)將會是史上最富有的一群人!光是美國,就至少有90兆美元的財富,會在未來的20年內,從戰後嬰兒潮世代(大概是1946年~1964年出生的人),移轉給千禧世代。所以,《暗黑真相網》才會說,西元2000年以後出生的小孩,基本上一輩子的總財富,來自於繼承的,會大於自己賺的。

當然,就跟「你爸和你媽平均有一顆睪丸」一樣,這個時代樂透,就只限於那些,有財產可以繼承的小孩。至於那些沒有財產可以繼承,或是雖然有得繼承,但是兄弟姐妹人數過多的小孩,當然很高機率,就不會是歷史的主角了。但是不要絕望!對於這類族群,《暗黑真相網》其實也寫過很多,給你們的生涯規劃建議了。

有利因素
◎政府永遠會持續的印鈔票,而且只會越來越沒有節制。而無限的鈔票,去追逐有限的土地,就是房地產長期不會貶值的保證。長期來說,光是合理反映通貨膨脹(反映鈔票的貶值),就沒有跌的道理。只是這個「長期」,在未來會因為需求的減少(這點後面會說),而有截然不同的定義。例如20年跟200年,都可以叫長期,但對你的壽命週期來說,能否捱過這個新的長期?

◎台灣央行長期刻意壓低利率(及匯率),以及台灣超低的房產持有稅,都是台灣房地產目前獨逆全球的主要原因。而就目前看來,台灣央行也沒有本錢(也不敢)大幅升息到,與國際差不多的水平。至於那些滿滿地主與建商背景的民代、政客,要把房產持有稅,拉高到跟歐美日一樣水平,可能性也是極低的。

台灣現在的購屋量能中,已經有一些「打不贏就加入」的心態成份在裡面。與其繼續對這個,既得利益者持續壯大的資本主義,發出不滿的怒吼;不如乾脆想盡辦法、咬緊牙根、硬著頭皮,加入那個行列。(延伸閱讀文章:暗黑影評:奪命金)而不光是房市,現在台灣的股市,也有點這種味道了。當群眾越來越明白,靠著一份死薪水,是不可能有什麼人生希望時,就會想盡辦法把自己手裡的錢(不論是自有還是舉債),拿去do something。只是do something之後,到底是能夠順利的加入,那些既得利益階層,還是反而成為了,各種被收割的韭菜田,就是另一回事了。

雖然台灣的「總人口」已經開始減少,但是對於「戶數」的需求,卻仍然還在攀升中。
台灣的總人口數,在2019年達到巔峰的2,360萬人後,已經開始反轉向下,未來如果沒能大量開放移民,那就是逐年減少的確定趨勢(而且減少的越來越快)。但即使總人口已經開始反轉向下,台灣的「戶數」增幅卻沒有跟著下降。20年前,全台灣的總戶數,只有704萬戶,但是2023年最新的戶數,已經突破了924萬戶,增加了31%。同期間台灣的總人口數,只增加了4%(到2019年的最高點。)

而由總人口與戶數的數據變化,能組合出的數據又是什麼呢?是「平均每戶人口數」。過去20年來,台灣的平均每戶人口,從3.44人減少為2.53人,幾乎是少掉了一個人。一個人是什麼概念呢?就是一個房間的概念。所以台灣房產的主流產品,在過去的20年間,從三房變成二房,也就合情合理了。甚至現在許多的新建案,1+1房(或小二房)也都已經賣得比標準的二房還好了。

所以,至少就現階段而言,戶數的增加(需求),還是遠大於總人口減少的。這代表什麼的現象或趨勢呢?代表現代人越來越不喜歡傳統的大家庭生活模式,而偏好小家庭的生活模式。或者也可以說,現在的年輕人,越來越不想跟父母/公婆同住了(尤其是公婆。)所以,這個「想要有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」的戶數需求,就成了現在總人口減少的大前題下,購買量能依然不減的原因。

此時很多人會說,這是因為買不起大的,當然只好買小的;以及買不起大的,才只好少生(或不生)。而到底孰是因、孰是果,都沒有關係,我們就是單純看眼前的現象,以及這些現象的變化趨勢。

理論上,

想看更多?......成為訂閱會員,解鎖觀看更多暗黑真相!

相關文章

需登入會員才能留言 會員登入

付費訂閱方案

近期熱門文章

文章分類